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,靠什么传承至今?
发布时间:2019/8/5 10:30:01
分享:
俗话说:"富不过三代。"
在中国,最常见的家族兴旺和衰落的过程是:上一辈白手起家,艰苦创业;下一辈老成守业,艰难维持;再下一辈坐吃山空,家道中落。
其中,时代变迁也起了最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一番"社会主义改造",以前的名门望族早已成为"无产阶级",要想在中国找到能够几代财富传承的家族,就更加困难。
但是有一个家族,却摆脱了这个"魔咒",并且可能是目前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。
这个家族就是贝聿铭的家族:苏州贝氏家族。
5月16日,102岁的贝聿铭先生离世。
他是最著名的华人建筑师,被誉为"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"。
他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众多如诗一般美丽的建筑,比如法国卢浮宫的金字塔、肯尼迪图书馆、北京香山饭店、苏州博物馆、香港中银大厦……
△苏州博物馆
△法国卢浮宫金字塔
除了在建筑领域的建树和权威,贝聿铭先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呼——"中国最后的贵族"。
在其身后是传承百年的名门望族,如今已是第15代。
以产遗子孙,不如以德遗子孙
贝氏是苏州的名门望族,起源于明朝中期,祖上以行医卖药起家,乾隆年间已成为苏州四富之一。
在富庶的苏州,提起贝氏家族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其中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,就是贝聿铭的祖父修建的。
△贝聿铭年少时在苏州园林的留影
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和叔祖父贝润生是贝氏望族的第十三代,最为兴旺的两支。
家世如此显赫,拥有的财富也数不胜数,可是,贝氏子孙却极少见骄奢淫逸之辈,而这正源于贝氏的家训:
"以产遗子孙,不如以德遗子孙,以独有之产遗子孙,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。"
贝氏家族十分重视培养子孙后代的德与仁,建了贝氏承训义庄,用来赡养、救济族人,并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,对苏州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解放前夕,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亿三千万美元,而贝聿铭的父亲,身为中央银行总裁的贝祖诒远走美国之时却没拿走一分公款。
△贝氏全家福,前排左一是贝聿铭
诗书传家,重视教育
在贝氏一族"诗书传家,乐善好施"的家教与优良的家族文化中,可以预见,其家族的繁荣可远不止于十五代。
贝哉安很早便中得秀才,20岁已经时成为苏州府学贡生。后来由于父亲去世,只得挑起了家庭的重担,打理父亲留下的大批产业。
贝哉安重视子女教育,儿子贝祖诒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,而贝祖诒把儿子贝聿铭送到美国求学。
贝聿铭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,而他的四个子女们,其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,毕业于哈佛大学,从事建筑工作,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,都非常出色。
△一家人在威尼斯度假,三个儿子和穿着海魂衫的小女儿
他的太太陆书华(英文名音译卢爱玲)也是来自书香世家,陆书华的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,她在上海中学毕业后,往美国读本科,以此机缘与贝聿铭相识。
△贝聿铭与夫人陆书华
贝聿铭取得的功绩,离不开家风的影响,而且也将帮助贝氏子孙们继续繁荣下去。
其实,家风才是真正的起跑线,因为从孩子后,它便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,打上的印记也将伴其一生。
尊重,是给予子女最大的温暖
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,他告诉儿子们: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,只有到了四五十岁,才能取得成绩。
但3个儿子都继承了父亲的事业: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;贝建中本科学了物理,研究生时转学了建筑;贝礼中在哈佛大学念的是设计。
贝礼中谈及父亲跟自己的相处,出现频率很高的一词是"温暖"。
贝聿铭的名声并没有成为他们的负担,相反,贝礼中说:"有的人会'子以父贵',但这不是我的人生观。我以为,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在同行中赢得尊重,他的成功激励我,让我做到最好。这的确是我唯一能做的。"
他们曾在父亲的事务所工作了一段时间,后来决定离开自己做。
他们去见了贝聿铭,告诉对方这个决定。
贝聿铭没有说"这是一个好主意!"或者"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!"
而是对他们说:"好,如果决定做,我会尽量帮你们。"
△贝聿铭和儿子
贝礼中还谈到如何教育下一代,他说他对女儿的教育,就像父亲贝聿铭对他的教育一样:"不施加太大压力,或告诉她应该做什么。我希望她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,并热爱它。我希望能为她提供最多的机会,但她又能自主地做出选择。"
由此可见,贝聿铭在对子女的教育中,给予的更多的是尊重。一个好的家风,同时又给予足够的尊重,小树苗就是在这样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的。